最新公告:
市级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市级动态

守正创新  改革发展

时间: 2023-04-27 信息来源:唐山编办

编者按:4月27日,唐山劳动日报第五版“理论园地”刊发了市二级巡视员黄敬东同志的理论文章《守正创新 改革发展》,现予以刊发,请大家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守正创新  改革发展

 

唐山市二级巡视员  黄敬东

 

党的二十大和二中全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机构编制工作在这个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深刻把握核心要义,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彰显担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机构编制工作使命根基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党的机关、政治机关,要切实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工作,切实肩负起为党管好用活机构编制政治资源、执政资源这一核心使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要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从机构职能上强化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党委对科技、人才、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重大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运行机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

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严格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落实“一支笔”审批制度,通过每一项具体工作体现党的意志、立场、原则,确保机构编制资源始终为党所有、为党所管、为党所用。

充分发挥政治作用。全面、准确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机构编制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站在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的角度去思考、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做到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履行好深化机构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法治建设等工作职责,确保党的指挥棒指向哪里,机构编制工作的改革重点就放到哪里,机构编制资源就保障到哪里。

二、坚持服务思维,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机构编制部门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把机构编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

聚焦中心大局谋改革。聚焦全市“12345”总体工作布局,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增有减、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开发区调整规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重点工作。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政策热点和改革难点,提前思索研判,主动谋划,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手中有方,为科学制定方案、顺利推进全市党政机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效益优先抓统筹。牢固树立编制资源“一盘棋”思想,加大各类编制统筹使用力度,盘活用好现有资源,不断提升使用效益。在严控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持续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调剂编制的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回收“沉睡”编制,推动建立各级各类“编制周转池”,通过蹲点调研,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等方式,准确掌握各行业、各领域当前的实际运转情况和用编需求情况,动态调整调剂,破除编制“一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益。

聚焦法治思维强约束。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和问责规则(试行)》为抓手,切实提高机构编制法定化水平。严守机构编制纪律,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机构编制事项,确有需要增加机构编制的,严格按程序研究办理。强化刚性执行,研究制度改革方案、审议机构编制事项等,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执行,决不搞变通。

三、坚持人民至上,拓展机构编制资源惠及面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机构编制部门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想事情、干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升机构编制资源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

着眼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健全机构职能体系、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等方式,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效的形式和更有力的保障。

着眼于均衡性和可及性。围绕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着眼于群众之急难愁盼。努力破解影响人民利益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难题,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民生一线倾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民性的鲜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