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机构编制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机构编制管理

【他山之石】浙江省杭州市统筹使用好各类编制资源

时间: 2022-07-29 信息来源:唐山编办

浙江省杭州市统筹使用好各类编制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坚持向创新理念要编制、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加强管理要编制、向优化流程要编制,打破 层级、区域、领域壁垒,优化编制布局结构,提高编制 使用效益。  

一、精简盘活,储备资源  

(一)大力度实施改革,精简收回编制资源。2019 年来,杭州市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实施党政机构系统整体性重构改革、行政类和执法类事业单位转型整合、经营类事业单位清零攻坚、公益类事业单位集中改革,并持续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运行管理。通过改革,精简收回市级行政编制62名、市本级事业编制3383名,市属事业单位从516家精简整合至263家;加大市场化或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大幅削减支撑保障机关内部综合管理的编制。  

(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盘活存量编制资源。先后制定出台行政编制周转实施细则、事业编制统筹调剂办法、全市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办法等长效性制度规范19个,推动编制资源科学管理、动态调整。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编制周转中心(管理平台),精简收回的编制统一纳入编制“周转池”,实行灵活的编制周转管理,保障重点领域急需。  

(三)完善编制使用全流程管理机制,提升编制资源效能。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精准对接、实时共享的行政事业编制人员“一件事”管理系统,对人员实行全周期管理。把好“入口关”,从紧控制支撑保障机关内部综合管理编制的使用,从严把握专业、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不匹配人员的调动,确保每个编制用在“刀刃上”。  

(四)创新人员管理模式,腾挪编制资源空间。创新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多元化用工管理制度,强化编内编外人员统筹管理。按照“人岗相适”要求,根据岗位特点,采取多种用工方式,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支持部门在“经费总量”内,采用“养事不养人”的方式置换盘活现有编制人员。探索开发区(功能区)在编人员实行档案身份管理,创新实施在编人员与雇员统筹职级待遇,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可实行高级雇员管理,缓解编制总量不足困境。  

二、优化布局,做实基层  

(一)结合审批权限下放,实行“减上补下”。 “放管服”改革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系统梳理审批事项工作量与现有编制情况,实现编制与事权同步下放。比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下放后,市本级向城区同步下放事业编制100余名,加强审批权限下放后基层承接力量。  

(二)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实行集中下放。结合杭州市6个城区的行政区划“撤并”“分设”“转设”调整,建立以人口、经济、区域面积为主要指标的编制配置调剂模型体系,科学测算各区编制核定分配方案,对6区8万多名行政事业编制重新跨区域平衡调剂,并下放部分市本级编制,确保调整后的涉改行政区的编制基数科学合理。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市本级共下放行政编制224名、事业编制4146名。  

(三)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力量下沉”。推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除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卫生健康领域保留行政执法队伍外,市县其他部门不再保留行政执法机构,划转后由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事项1952项,同时推动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创新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县属乡用”模式,全面推行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目前,县(市、区)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占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的87%,县(市、区)行政执法人员下沉乡镇(街道)的比例近70%。  

(四)结合基层治理创新,实行编制统筹。相对统一乡镇(街道)机构设置,统筹编制配置,统筹人员使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对符合标准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管理。同时,年度用编计划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行政事业编制,面向优秀基层人员定向选拔招录,激励基层工作人员安心扎根。  

三、统筹调剂,破解刚需  

(一)实施跨区域统筹。制定《杭州市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在全市编制周转中心专设“杭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管理平台”,根据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实际核定编制余缺情况,综合考虑各县(市、区)事业编制基数、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增长趋势和教育事业发展等因素,将编制相对富余县(市、区)部分空余编制使用权,通过“调剂平台”统筹调剂用于缺编严重的县(市、区),实现市域相对平衡。  

(二)实施跨层级调剂。为全力保障人口流入大、公共服务短板多的区域的民生领域编制需求,加大跨区域调剂力度,把市本级精简腾出的3383名事业编制使用权,投入“调剂平台”,按照公平性、长远性、适度性的原则,在确保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重点向编制基数小、内部挖潜创新好的区域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三)实施跨领域调剂。制定印发《杭州市市属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和《杭州市市属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高校、医院人员编制核定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跨领域统筹使用力度,将挖潜调剂的事业编制资源,重点保障民生领域需要。  

(四)实施内部挖潜创新。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为导向,规范事业编制使用管理,全面从严清理全市“公编民用”“小班化”等挤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现象。深化医联体医共体、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人员统筹使用。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际间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支持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  

四、优化使用,提高效益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设立浙江省杭州科技创新发展院,先期核定100名编制。凡具有事业身份的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依托发展院继续保留事业身份,极大提升了人才吸引力。全力支持引进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一事一议”制定高层次人才专项用编保障方案,加大人才招引力度。  

(二)实施市县合作办学编制人员互助。深化名校集团化改革,从推动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实施“市级输出名师、县级补充编制”的跨域融通、师资互派的新型合作方式。利用市级名校能招录更优秀教师的优势,使用县级中学调剂的编制招聘,为合作办学储蓄师资力量。同时,市级名校将一批优秀教师派驻县级中学,助力提升教学水平、留住优质生源,实现合作共赢。  

(三)精准确定编制使用原则规范。制定印发《杭州市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实施办法》,不断提升编制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精准分析历年编制使用分布和人员结构情况,提前预判下一年度各部门人员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计划,确保党委政府部署到哪里,机构编制就保障到哪里。  

(四)精细实施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制定印发《杭州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细则》,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以及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原则上不再使用编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使用编外聘用人员。严格总量控制,实行“一年一核”动态调整。规范人员招聘程序,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定额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待遇保障水平。  

(信息来源:中央编办《机构编制工作信息》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