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常德市武陵区四步工作法盘活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时间: 2022-03-11 信息来源:唐山编办
常德市武陵区四步工作法盘活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作为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中心辖区,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面对适龄就学儿童每年呈大幅递增态势,采取四步工作法,盘活用好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不断提升使用效益,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构编制保障。
一、以“动态管理”为基础,满足教师编制需要。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将教育编制供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每年根据各校学生规模变化情况,对学校编制实施一年一调动态管理。及时做好编制预判,主动跟进学校规模,对新建或扩班的城区小学,提前预判、及时调整补充编制。今年来,区委编办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对学生数量增长多、教职工偏少的19所中小学校增加了部分教职工编制,对生源有所减少的13所学校进行编制调减,对明年拟开学的中小学提前实施编制核定,招聘了一批骨干教师先到城区名优学校学习工作,为当地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二、以“周转编制”为补充,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针对教师编制供给不能满足当前学生数量需求的问题,在市、区分配补充的周转编制基础上,建立了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周转编制制度。周转编制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专编专用、定期统筹调配、规范使用范围”的原则,对部分学校因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生源增长造成的缺编使用周转编制进行招聘录用、骨干教师引进等。从2019年至今,共补充中小学教师编制315名。
三、以“结构优化”为目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武陵区城乡教育差异化、优秀教师过于集中等问题,加大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持续推动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年龄划线、双向选择的方式,统筹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对学生人数较少、学校分布密集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整合,富余资源分流至城区学校建设,保障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教育需求增量。积极探索在不改变编制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教师交流调配分为调动(编制岗位异动)、支教(编制、人事关系不变)。今年来,共涉及区内教师调动150人,山区支教9人,援藏援疆2人。在全区范围内对教师进行科学统筹、合理流动,放大优秀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不断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校际差距,激活义务教育的“一池春水”。
四、以“监督核查”为抓手,规范教师编制管理。针对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到行政事业单位帮助工作的问题,联合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开展教育领域机构编制管理专项督查,对“在编不在岗”以及各种形式的“吃空饷”、“违规占用编制”等专项清理整治。借助省委巡视,对长期借调中小学教师到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责任区督学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经清理,共核查出在编不在岗59人,其中涉及长期病假人员有19人,进一步规范教师人员编制管理,确保编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区教育事业。
(信息来源:湖南省机构编制网)